- 编辑:飞飞系统
- 时间:1970-01-01
当您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问题时,您会进入安全模式。然而,进入安全模式后,你发现固态硬盘无法访问。这个时候你应该做什么?访问固态硬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工作,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是解决方案。
原因1. 硬件变更
当主机的硬件配置发生变化,但我们使用的是POST功能时,系统无法识别新添加的硬件,会按照旧的配置工作。这时会出现开机后可以开机,但是没有正常启动时,有“嘟嘟”的声音,同时显示器上没有任何图像显示,只有声音风扇旋转的情况。
还有一个原因是新添加的硬件兼容性不好,导致出现上述情况。
2.BIOS设置更改
当BIOS设置不正确时,如内存读写参数设置错误、硬盘模式设置错误、板载声卡和集成声卡设置不正确等,都会导致电脑无法启动正常启动。
3、硬盘线连接错误
这种情况有硬盘数据线接触不良、数据线质量差导致传输数据时错误过多、数据线插错(主板端与硬盘端接反)、主从硬盘跳线不正确。硬盘容量或模式设置不正确等。
4、硬盘主引导区内容损坏。
当硬盘主引导区的内容被其他程序改写或被病毒破坏,或者硬盘分区表被清除或人为设置为逻辑锁定状态时,此时系统就会崩溃。
如果硬盘主引导区的引导程序损坏,我们可以使用Fdisk/MBR命令进行修复,或者使用KV3000的磁盘编辑功能查找第0磁道的其他62个扇区和第0面有备份主引导区程序。将其恢复为0车道、0表面和0区域。
如果分区表损坏就更麻烦了。如果分区表没有“80”标记或者多个“80”标记,或者没有“55AA”标记,我们只需要使用KV3000的磁盘编辑功能来手动修复即可。如果是逻辑锁,则需要制作专门的磁盘来解锁。如果分区表被彻底破坏或者加密了,那么我们就只能重新分区了。
5、硬盘故障
如今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硬盘的质量似乎却越来越差。市场上还有数百M的1994年、1995年生产的二手硬盘。但现在,我刚买的新硬盘没几天就会开始出现坏道或者莫名其妙地丢失数据,或者“砰砰”的停止工作。当硬盘硬件出现故障时,也会出现上述情况。出现此类问题的硬盘可以在CMOS中识别硬盘并且识别磁盘顺利,但无法进入系统,无法正常分区和格式化。
6、主板有问题
主要和主板有关的是主板的硬盘控制器的问题,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错误率高。
7、超频造成的损坏
如果我们对电脑进行超频,那么启动后硬盘就会崩溃。这时我们最好检查一下开机自检时显示的CPU频率,然后打开机箱查看实际的CPU频率是否相同。尤其是PIV之后的CPU,其集成度极高。如果我们超频使用,很有可能CPU内部的电子会在短时间内过度衰减,导致CPU在短时间内报废。
解决方法1、恢复硬件更换前的状态,检查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启动。
2. 检查所有电缆或扩展卡是否连接正确。
3. 尝试在BIOS中重新配置“PNP/PCI配置”和“重置配置数据”。也可以使用“Force Update ESCD”等BIOS选项将其设置为“Enabled”,然后保存退出。如果无法启动,请尝试再次将其设置为“禁用”。
4.查看主板手册有关CMOS跳线的信息并清除CMOS。
请注意:清除CMOS设置时,必须拔掉主机电源线或将主机电源开关设置为关闭或0。
5、断开硬盘连接线,包括光驱或者其他IDE设备,然后进入BIOS设置,选择启动顺序为软盘启动,按F10保存退出,然后将可启动系统盘放入软驱检查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启动。
6. 清除CMOS设置后,将CMOS设置中的“PNP/PCI配置”选项设置为“Enabled”。
再次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更新设置的DMI数据,也称为ESCD数据的强制更新。
7、如果主机可以通过软盘启动,但不能通过硬盘启动,则有可能是硬盘主启动区的数据损坏。
这时可以使用分区软件来修复主引导区的程序代码。例如,用软盘启动计算机后,使用FDISK/MBR命令修复主引导区。
您还可以到相应硬盘厂家的网站下载专门的硬盘分析工具程序来检查您的硬盘的具体故障。
8、如果经过上述设置后故障仍不能排除,则应考虑是主板或硬盘的IDE接口问题,可通过更换解决。